13
2015/03
分享
安化游記
發(fā)布時間:
2015-03-13 12:00
來源:
安化游記
【一】長驅(qū)茶鄉(xiāng)
誰都在期盼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去體驗?zāi)欠轂⒚摵蛯ξ粗奶剿鳌T趶埧偟囊魂嚰贝俚碾娫掆徛暫?,匆匆收拾了睡意拎起行囊,來不及抱怨張總的突然,更多的是一陣欣喜,說走就走,目的地——“中國黑茶之鄉(xiāng)”安化。
雪峰山是什么樣的山,住著什么樣的精靈;奔騰匯注的資江又是如何的養(yǎng)人和清甜;那一株野茶樹又是如何忍過寒冬與亂石為伍?你只有到了安化才能像我這樣悠閑的深度品讀。
對安化之行幾經(jīng)計劃皆未能成行,此次的說走就走自然夾帶著更多的期待。與安化黑茶結(jié)緣多年的人,并為之不斷付出著、收獲著的我,深入原產(chǎn)地,身臨其境的去品讀它的悠久歷史,去感受它的文化氛圍,去掀開它的朦朧面紗,也許就像一個佛教徒走入西藏走入尼泊爾的心情一般,我稱之為“圣地”也是不為過的。
大庸東行百余里即進入秦人避亂之地——桃源縣,山還是那樣的山,少了點巍峨多了點綿延之感,車窗外的楠竹稀疏的點綴,踏入益陽界就成了竹海翻波浪,當(dāng)?shù)氐霓r(nóng)戶貌似個個都是篾匠出身,張總打趣的說“他們都是在給白沙溪做千兩茶簍子”。對于女司機老板娘來說,國道難開,安化更甚,過了馬跡塘就是安化地界,一路上就是沿著資江邊的群山逆流直上,天黑才到白沙溪茶廠所在地小淹鎮(zhèn),沿著資江又開了半小時終于趕到安化縣城東坪歇腳。此時的想法只是找個好的餐館整兩條正宗的資江魚打個湯湯兒喝,鮮一把再說!
【二】古寨尋茶
說好的不要像跟團旅游似得披星戴月,所以日上三竿后方下樓吃個自助早餐。車赴東坪幾家茶廠參觀,滿以為的古老與沉淀,映入眼簾的卻是破敗與滄桑,盡管我努力的想象,也難以勾畫出他們曾經(jīng)忙碌的身影和輝煌的過往。也許只有翻山越嶺才能找到腦海中安化的那份純真和原始,本以為只有像多年前有遠見的廣東人一樣才有可能在安化深山里面淘到寶貝,沒想到這樣的淘寶經(jīng)歷由于張總安化當(dāng)?shù)嘏笥训囊粋€電話而發(fā)生在我們身上。
熱心的丁四是地道的安化人,同時也是張總多年的好友,電話里提出可以給我們當(dāng)向?qū)В瑤覀冞@些外地人到安化大山里轉(zhuǎn)轉(zhuǎn),這一消息正是及時雨,說走就走。車程一個半小時,到達安化古八大茶鎮(zhèn)之一的江南鎮(zhèn)洞市老街。洞市老街是當(dāng)年茶葉的加工集散地,同時也是陸路茶馬古道的起源地。隨意走入鎮(zhèn)上一家茶鋪,大家眼睛掃描似得,只為能在貨柜上發(fā)現(xiàn)點什么老茶,老茶沒找到,老板娘出來搭話了,給我們開始推薦起白沙溪的千兩茶,說安化當(dāng)?shù)厝艘仓徽J白沙溪這個品牌,聽后心中甚是舒服,當(dāng)場握手成交。淘寶不易,淘年份白沙溪千兩更不易。丁四在洞市老街安排中餐的同時我們沿著洞市老街的青石板一直前進,直到開始上陡坡腿腳發(fā)酸才折回。洞市老街的青石板已沒有馬幫的身影,街旁的老木屋留下的斑駁是見證黑茶榮耀的實證。
午餐是地道的安化菜,青椒小河魚也是我印象最深最合我胃口的,如不是丁四請客,同行的鄒經(jīng)理非要點兩份小河魚過足癮不可。下午的海拔明顯過高,跟著丁四的車后面又是過急彎又是上陡坡,來到安化著名景點“茶馬古道景區(qū)”,拍張照片即作罷,因為爬峽谷對于我們來說實在不是什么新鮮體驗,急忙提出找個深山農(nóng)戶去淘點火炕上的珍寶。這片群山對于丁四而言再熟悉不過,他的車走走停停的生怕我們跟丟,又往山里奔進半個小時,也許是一個半小時,只覺山路沒有盡頭,云霧背后透見梅山古寨,這也是茶馬古道的必經(jīng)之地,山路何其崎嶇,馬幫茶人何其不易,古寨何其原始和破敗,它不是一幅畫,是生活的倒帶和時間的停滯。在丁四的引領(lǐng)下相機卡卡不停,也許我是最后為他們留下影像的人,一老嫗屋中似在喚我們這些外地人進去,以家中有寶為餌,我們自然雞血充盈,急忙進屋才知曉,老翁前幾日山里偶得畸形竹兩根,愿以一千出售,頓時唏噓不已,以為老茶向我們招手。我多問了兩句:“有茶賣嗎?”老嫗領(lǐng)我們上木樓,黑黢黢的夾層只怕一不留意就踏空速降,但是這個夾層里終于見到了我們此次安化之行的終極珍寶——安化高山荒山大葉野料茶,錦上添花的是還有近20年的年份,黑黢黢的木屋里大家的眼睛都成了燈籠,老翁取下這袋揚塵厚過包裝袋的茶葉,大家心中都是一個概念“今天它屬于我們了”,兩位老人的兒女都遠在他鄉(xiāng),兩個人守著祖屋度日,也許他們也不知道外面陳年茶的市場,隨口喊了一個“高價”,被張總當(dāng)場拍板買下。我們心中竊喜不已,連同他們用了幾代人的老茶簍一同買下,看到孤獨而喜悅的兩位老人,多付了二百元各自歡喜去了。錢花出去貌似根本停不下來,又找了一個茶農(nóng),尋了些高山野料塞滿一車,臨下山出發(fā)前茶農(nóng)送了一大袋“柴火”,打開一看,乖乖,這不是市面上難得收藏到的壓倉老茶梗嘛!被山里人當(dāng)柴火糟蹋了多少,又是滿滿的驚喜,又是滿滿的嘆息。
滿載而歸,趕緊下山,夜色濃墨,霧靄升騰,山路崎嶇,饑腸轆轆,投店去也。
【三】黑茶追“宗”
再如何的說走就走,心中總是籌劃過數(shù)番,再如何的灑脫和無羈,對待每一次的旅行總是憧憬與期待。到西藏總歸要到布達拉宮朝拜洗禮一下,能接受一次班禪摸頂賜福那是再好不過了。去峨眉山總歸要攀登金頂,感受“層巖削壁跨千里,坐鎮(zhèn)西南勢獨雄”的豪壯,能有緣沐浴金頂佛光那是再好不過了。到了安化,只有到了白沙溪茶廠才能真正感受那濃縮千年的黑茶文化。
安化之行的最后一天了,毫無疑問直奔核心“景區(qū)”白沙溪茶廠!
沿資江折返半小時,江邊的一大片新舊建筑錯落有致,放眼整個小淹鎮(zhèn),風(fēng)水寶地就在眼前,拿起相機急忙下車,也許腳步太過匆忙,猛地一下沒找到白沙溪茶廠大門,張總扯起嘴角抿笑。沿著白沙溪投資幾個億的新辦公樓、新廠房往里走,終于見到上個世紀(jì)修建的帶有蘇聯(lián)風(fēng)格的紅磚青瓦木構(gòu)屋頂廠房,撲面而來的不僅僅是茶葉的幽香,更是真實的黑茶千年歷史榮耀。曾經(jīng)的國家軍管茶企,現(xiàn)今的黑茶標(biāo)志性品牌,它就矗立在這里,等待著我去細細品讀。既然是一個“朝圣者”,我并不僅僅把這當(dāng)做國家AA級景點來游覽,虔誠的心不愿放過這里每一個角落,濃厚的茶文化氛圍吸引著我端著相機急速快閃。茶廠最深處有一磚木結(jié)構(gòu)的建筑,想必黑茶之父彭先澤先生曾在此潛心研究、忙碌生產(chǎn),歷史上黑茶的數(shù)個第一就誕生在這里,現(xiàn)今市面上又有多少價值連城的陳年黑茶出于此處?
在白沙溪新廠房生產(chǎn)車間,流水線的黑磚壓制、協(xié)力配合的手工筑茶、上千平米的千兩茶大曬場在相機的卡卡聲中盡入囊中,連國家二級保護機密的冠突散囊菌培育室也近在跨步間。歷史遺留下的建筑給人的感覺似乎深沉而又內(nèi)斂,整齊劃一的大規(guī)模新廠房則更像一個驕傲的王者再次向世人展現(xiàn)帝國復(fù)興的開始。
白沙溪更吸引我的還有那茶廠的黑茶博物館,珍貴的黑磚、茯磚、花磚、千兩都在講述著白沙溪的歷史與尊榮。走進白沙溪,也印證了以前我跟一個老茶客講述的一段話,安化黑茶的品牌評不出個一二三名,因為第二名與第一名之間存在的不只是那一點半點的差距,無論歷史還是規(guī)模,品質(zhì)還是市場,我想用鶴立雞群、一枝獨秀來形容白沙溪是一點也不為過。
我想,沒有這樣的身臨其境,哪來的自信滿滿,沒有這樣的深度品讀,哪來的滔滔不絕,對于黑茶的一線銷售和培訓(xùn)人員,這個地方你一定要抽空來走走,人生中很多個夢,在這里至少能圓你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