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2017/04
分享
白沙溪“云尖”茶的由來
發(fā)布時間:
2017-04-18 12:00
來源:
“云尖茶”是白沙溪黑茶中一個高端產(chǎn)品,從2011年試制成功上市以來,已深受許多愛茶人的追捧。
其實,“云尖”在綠茶中中的原料可為特級,較為著名的有皖南的黃花云尖、赤土云尖、天鵝云尖、紫石云尖、茗山云尖,浙江雪峰云尖,江西永修云居山的攢林云尖等。那么白沙溪黑茶為什么也叫“云尖”呢?
說起白沙溪“云尖茶”并不是跟風(fēng)而來,還真在“云”“尖”上有一番特殊而不同的定義。比起綠茶中的云尖的原料鮮葉同等級,是黑茶中名符其實的上上品!
早在明清時期,安化茶農(nóng)就有將明前采摘的鮮葉炒青輕揉制成高檔白毛尖送給尊貴客人的民俗。清嘉慶年間,出身于安化沙灣人的清代兩朝重臣陶澍常將這種茶帶進皇宮,送給皇上,暇余時繳朋品茶呤詩,寄思懷念家鄉(xiāng)茶。“芙蓉插霞標,香爐渺云闕。自我來京華,久與此山別。”“是名雨前香,采之日一撮。”其時采摘的茶葉僅為茶樹頂端初沐春光萌發(fā)出的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毛尖如鶴毳(cui),挨尖類雀舌”。白沙溪將“挨尖”類定位于“云頂”品質(zhì)與“茶山渺云闕”的概念,打造現(xiàn)代市場高端黑茶。
云尖茶的原料也有專屬的定位。在確保它品質(zhì)的前提下,只取自定點800米以上的高山老茶樹,每年在清明前后采摘的鮮葉(遇到季節(jié)氣溫較低時一般要比山下晚十天左右),柴火鍋炒青,手工輕揉慢捻制成的黑毛茶原料,達到自然毛峰的原生態(tài)保護效果。高山茶與平地茶在溫差、日照以及營養(yǎng)成份的形成都有質(zhì)的區(qū)別。長勢緩慢,葉片勻?qū)?,養(yǎng)份吸收能力更強。同時,在清明前后季節(jié),相對氣溫較低,一般只有挺拔在茶樹頂端的茶枝才能享有較為充足的陽光,生發(fā)出壯實的芽頭,而側(cè)枝與低枝難以在清明前發(fā)葉。因此其采摘量很有限。當你站在遠處眺望云蒸霧繞的茶山,茶山就像在天邊,而此高山上的茶似來自于彩云之端,“破天而生,傲立云端”。我們稱之為“云尖”。
高山上的茶由于長時間生長在云霧籠照中,清明前后期間最長2—4厘米的芽葉,像含苞欲綻的花蕊,采摘時,只能用手指輕輕摘而不能掐,而摘下的茶葉要松松的放進背簍,必須在當天炒青,保持茶葉的嫩綠,以及葉芽上那層茸毫。加工成云尖毛茶,很有講究。
成品云尖茶的制作工藝更屬于一種“頂尖”技術(shù)。首先,全部手工,并且是白沙溪幾十年做茶的老技師,手法到位,云篩熟練。在制作過程中要經(jīng)過“七渥七涼”,小型七星灶白熾炭焙。特別是發(fā)酵工藝技術(shù)獨特,技術(shù)參數(shù)精準(稍有不慎,容易出現(xiàn)糜腐溶葉等)。從鮮葉到成品前后近一年時間,行話說是“一年一次,一次一年”。精細化程度相當高,確保在制作全程不損傷茶葉,而達到葉張完整,外觀云卷云舒,其條索比松針還要纖細。泡湯后,每片茶葉如燕雀小嘴亦張亦合,有綠茶般鮮嫩,有黑茶的耐泡,有原生態(tài)的清香,又有黑茶的醇和甘潤??胺Q黑茶中的精品、極品。
如此這般,才叫白沙溪“云尖”茶。